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现代史》2023年第12期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 人大转载 人文
2024-09-13







 

     扫描二维码

订购《中国现代史》





摘要





中共革命的三个地理问题(1921-1945)程  森【摘   要】革命作为人类历史活动的特殊形式同样需要地理舞台,革命活动自身也有许多地理问题。自建党以来,中共革命所经历的艰难与挫折不能仅仅从政治、军事等方面去分析,还应从地理角度加以阐释。其中,有三个地理问题与1921-1945年中共革命的进程相始终,中共党内长期从实践、理论等方面加以认识、争辩,最终达到成熟。这三个地理问题包括革命活动开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革命战略空间选择的核心与边缘问题和革命势力的波浪式空间推进问题。中共早期中央与地方领导层对于这三个地理问题的认识不统一,甚至错误认识长期流行,是中共革命新道路探索过程中经历种种挫折与失败的重要诱因。【关 键 词】中共革命;区域不平衡;核心与边缘;波浪式推进【作者简介】程森,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陕西 西安 710119)。

【原文出处】《苏区研究》(南昌),2023.4.83~10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史研究”(22JJD770056)。



“公共地主”与赣西南乡村社会——《寻乌调查》与民间文献的比较张玉莲  唐庆红【摘   要】江西苏维埃时期,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和土地革命直接相关。《寻乌调查》有关地主及其剥削情况的剖析,为明晰革命话语下的“地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与观察点。关于寻乌公共地主的细致描述,及其与遂川等赣西南地区民间文献中描绘的公田构成与运行的相似性,让我们从毛泽东的文中看到了赣西南乡村社会运行实态。从“公田”到“公共地主”,凸显了苏维埃早期土地革命实践里中共革命理念到革命机制的建构过程,是理解中共土地革命逻辑的重要一环。而“公田”在现实社会、革命文本、民间文献三重维度观照下呈现的认识张力,又为理解中共革命运行的复杂、多面性打开了一扇窗。【关 键 词】土地革命;公田;寻乌调查;民间文献;赣西南乡村社会【作者简介】张玉莲,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教授;唐庆红,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

【原文出处】《中共党史研究》(京),2023.3.61~77

【基金项目】本文是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毛泽东苏区农村调查与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制度化研究”(22BDJ036)的阶段性成果。



中共白区河北省委运作探析翁有为【摘   要】国共十年内战时期,中共是以省为建制单位在白区分别进行隐蔽性秘密工作的。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中共白区省委如何成立和演化、如何决策及如何贯彻落实其决策等诸重要而关键问题,是中共白区省委运作研究所要解决的课题。以河北省委为个案进行分析表明,中共在白区形成了适应白区实际状况的高度制度化的省委运作机制。以往人们往往以为,在革命年代制度化程度低,实则恰恰相反。在十年内战时期,中共河北省委在白区的腥风血雨、惊涛骇浪中能持续地英勇搏击,坚韧顽强地生存与战斗,依靠的是每个运作环节的高度制度化,这亦为中国革命成功之一因。当然,这种运作机制的高度制度化,并不是机械性的,而是有中共革命坚贞不屈的信仰精神力量支撑与之相融,有中共无私无畏的胆略胸怀与之相合,有受中共政策引领的燕赵大地广大革命群众的支持和追随,故能刚而不折,坚而益强。【关 键 词】中共省委制;白区;中共河北省委;会议与巡视制度;高度制度化【作者简介】翁有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封 475001)。

【原文出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京),2023.4.21~3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中国省制变革与社会变迁研究”(20&ZD23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近代省制研究”(19AZS011)。



走向计划:新中国轻工业的路径转变——以1950年代上海火柴业产销变动为中心的考察赵  晋【摘   要】作为中国轻工业的典型代表,火柴业在近代史上曾多次面临生产过剩、产销失衡的局面。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决心彻底解决这个历史难题。自1950年6月全国火柴工业会议至1958年“大跃进”运动结束,国家为根治火柴业产销失衡进行了种种努力。但是,令人费解的是,火柴行业的生产过剩、产销失衡状况却并未随着计划体制的建立而终结,反而长期存在。这既同政府的产业政策、地方利益诉求有关,亦与行业布局、生产要素的地域分配密切相关。火柴业的案例清晰表明,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央计划在很大程度上需妥协于地方“计划”,制度安排往往要让步于政策设计。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更易走上市场化道路的重要原因。【关 键 词】火柴业;计划经济;新中国;轻工业【作者简介】赵晋,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上海 200241)。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研究》(成都),2023.5.11~23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火柴业视角下新中国轻工业体制的形成和确立研究(1949-1957)”(22BZS139)。



新文化运动与浙江一师风潮桑  兵【摘   要】1920年因为更换校长经亨颐触发的浙江第一师范风潮,是继五四爱国运动而起的新文化运动中少有酿成冲突的重要事件。学生一开始就自我定位为维护教育革新和巩固文化运动,而具体指陈的四项教育革新内容,学科制议而未行,教师专任、改授国语已经民国政府教育部下令实行,学生自治则与美式自动教育的兴起合拍。而且这些举措均提倡已久,并非新文化运动才出现的新潮流。仅就浙江一师而论,只能说经亨颐刚好踩到了新文化的点上。不过,经亨颐还长期担任浙江教育会会长,其推行新文化运动的机关其实是教育会,他希望通过改造学生的人格向社会传播普及文化,进行社会改造。因此,浙江全省乃至全国学界都将一师学生的行动视为捍卫文化运动之举,予以支持。发起新文化运动的上海国民党人对一师风潮推波助澜,而同为发起人的江苏教育会,由于黄炎培的职业教育与经亨颐的人格教育暗中角力,未能伸出援手。【关 键 词】浙江一师;经亨颐;教育革新;文化运动【作者简介】桑兵,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杭州 310058)。

【原文出处】《浙江学刊》(杭州),2023.5.80~97



现代评论派对废约运动中政府外交与民众运动的态度李  斌【摘   要】现代评论派对内政外交问题的各种观点,在民国知识分子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现代评论派积极支持反对帝国主义和废除不平等条约斗争,认为废除不平等条约既是外交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实现民族自决和复兴的前提。他们希望北京民国政府整理内政以增强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实力,希望南京国民政府发挥“统一”优势,采取有力措施废除不平等条约,主张政府外交与民众运动互为支援。现代评论派的呼声,反映了其维护国家主权的态度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独立自主的期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南北政府的态度。【关 键 词】现代评论派;废约运动;政府外交;民众运动【作者简介】李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沙 410003)。

【原文出处】《民国档案》(南京),2023.3.80~86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团体与民国外交研究(1912-1928)”(17BZS065)的阶段性成果。



“村治派”对近代中国乡村出路的理论思考察应坤【摘   要】农村社会的衰败无序是近代中国问题的“灼点”。“村治派”认为,衰败无序的局面是民族文化精神丧失导致乡村社会组织解体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实行“恢复民族精神、保持固有道德的乡村自治”。梁漱溟在王鸿一“恢复民族自信力”的思想主张和米迪刚“中国社会改良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以“自力、礼俗、教化”为核心的对儒家伦理坚守与推崇的思想发展路径。该路径主张在原有中国伦理基础上增加“团体对份子、份子对团体”的义务观念,实践指向是把乡村组织具体办法确定为“村学、乡学”,意在涵养、启发公共意识,发挥公共空间作用,培育公共观念,养成民众组织能力,进而创生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关 键 词】乡村自治;村治派;王鸿一;梁漱溟;近代中国【作者简介】察应坤,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编辑部助理研究员(山东 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史学月刊》(开封),2023.10.57~66



硝烟背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抗战勤务之演进及其成效把增强【摘   要】抗战勤务是抗战时期中共动员根据地人民支援抗战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在中共对抗战初期根据地支差工作所存在问题的修正中发展而来的,并在赢取抗战胜利的过程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对于抗战勤务,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高度重视,不仅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动员办法和条例,还多措并举进行宣传与动员,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对抗战勤务作出核算,在核算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当然,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抗战勤务的执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并非尽善尽美。【关 键 词】抗战勤务;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抗战时期;政策演变;勤务负担【作者简介】把增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原文出处】《史学月刊》(开封),2023.6.55~6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华北抗日根据地战勤问题研究”(21BZS157)。



东京审判国际检察局的调查取证——以日军南京暴行为中心杨夏鸣【摘   要】1945年12月6日,国际检察局美国团队抵达东京,随即开始了法庭选址和起草《特别通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程序规则》等前期工作,建立了调查处、文献处等机构,划分、确立了调查时段及重大事件。翌年,随着各国团队陆续抵达,成立了由11国检察官及若干核心成员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协助决策和协调起诉工作,并确立了文件收集、实地调查、审问或询问当事人的调查取证方法。国际检察局调查人员审问了参与进攻南京的日军高级指挥官,面谈了驻南京的日本外交官及去过南京的作家,翻译了德国外交文件,调取了美国驻南京大使馆的档案原件,并三次前往南京实地调查取证。通过上述机制和方法,调查者还原了日军占领南京的过程及随后发生的暴行。在不长的时间内与南京暴行有关的主要证人和证据被纳入调查视野并获得了相关的证据,这也奠定了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基本史料和主要框架。【关 键 词】东京审判;国际检察局;调查取证;南京暴行【作者简介】杨夏鸣,江苏行政学院教授、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

【原文出处】《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南京),2023.3.4~27



道德的重要性:论李大钊思想当中的一个“潜流”王  锐【摘   要】李大钊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已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底色。从文字生涯伊始,他就强调道德在政治活动中的重要性,从充分实现道德的普遍影响的角度来理解现代民主政治。他心目中的理想政治除了要保证民众的独立和自主,还具有道德共同体的特征,而后者能否实现,也关乎前者是否名副其实。随着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进一步反思,以及受到一战期间中国知识界探索“新文明”的影响,李大钊也开始探索新的政治组织形式与文明形态。不过即便如此,他依然重视道德的重要性,所以他一度颇为青睐托尔斯泰的学说。十月革命爆发之后,李大钊相信俄国新的政治与经济组织形式及其背后的政治理想极有助于践行道德感,他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相信其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道德优越性。【关 键 词】李大钊;道德感;“民彝”;马克思主义【作者简介】王锐,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沪),2023.8.56~6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文明等级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影响与批判研究”(项目编号:20CZS046)的阶段性成果。



1948-1949年黄炎培的思想变化及北上张  皓【摘   要】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上半年,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新民主主义者。人民解放军发起战略决战后,黄炎培主张蒋介石下野以进行国共和谈。蒋介石下野后,黄炎培拒绝李宗仁请其充当和谈的调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前后,黄炎培思考北上参加新政协。他表明为人民大众服务和反对帝国主义的立场。北上后,他支持在八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和平谈判,争取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签署和平协定,完成中国的统一。接着,他为上海的解放和接管做出贡献。随后,他参加新政协和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工作,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意义。这样,黄炎培完成了从民主主义者到新民主主义者的转变。【关 键 词】黄炎培;中国民主建国会;国共和平谈判;新政协【作者简介】张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青海 西宁 810000)。

【原文出处】《江西社会科学》(南昌),2023.8.106~119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49年北平国共和谈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22LSA024)。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大转载 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